政治
2019-8-24
| 2025-3-22
字数 3727阅读时长 10 分钟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甲午战争

  1.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1. 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土地政策

  1.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耕者有其田。
  1. “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兴国土地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方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制定了第一个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应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用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
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了这次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态度,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两次大论战

第一次:维新派与守旧派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
  1. 要不要变法
  1.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1.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第二次:革命派与改良派

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
  1.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1.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1.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宪法

  1. 近代中国第一部宪法,清末“新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评价
进步性:《临时约法》是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它不仅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在中国宪政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局限性:就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1.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历史宪法的作用。

中共会议

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一大在上海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二大

  1.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1. 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三大

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八七会议

  1. 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1.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1. (重点)毛泽东: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遵义会议

结果: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评价: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瓦窑堡会议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洛川会议

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六届六中全会

《论新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

七大

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把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七届二中全会

  1. 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三种
  1. 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 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1. 他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八大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十一届六中全会

  1. 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文章

    大革命时期文章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
    《反对本本主义》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提出,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

    《论持久战》: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改造我们的学习》:针对党的高级干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整顿党的作风》:针对全党党员,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针对全党党员,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解放战争时期

    《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

    《论十大关系》:报告概括提出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统称“六又”政治局面)的思想。这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革命的各种问题

    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
    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革命

    补充

    一、
    1. 出发点、落脚点、归宿、根本目的:人
    1. 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 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或某种制度)
    1. 重要保障:法治
    1. 战略支撑:国防军队
    1. 前提:社会稳定
    反编译 APKdocker运行零信任Atrust
    Loading...